一、21世纪初,中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覆铜板大国
中国覆铜板工业发展了60多年,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到二十一世纪,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拉动下,2003年刚性板总产量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达到1.0591亿平方米[1],2005年突破2亿平方米,达到2.05亿平方米[2],2008年达到2.915亿平方米[3]。表1是按照Prismark统计的全球覆铜板总产量和CCLA统计的中国覆铜板总产量的数据,显示中国覆铜板2005年已占有全球总量的51.9%,2008年已高达68.1%。
Prismark对中国大陆覆铜板总产量的数据,略低于CCLA的统计数据,如2008年Prismark的数据为2.507亿平方米,即使依此数据,中国大陆覆铜板2008年也已占全球总量的58.6%。
从数量方面看,中国覆铜板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覆铜板制造大国。
另外按CCLA和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进、出口数据计算,2008年中国大陆覆铜板的总消费量已达到3.2093亿平方米,表明中国不仅是全球覆铜板的制造大国,也是全球覆铜板的消费大国。
中国大陆近五年中成为全球覆铜板制造和消费大国,首先是中国近十年中,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促成;其次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市场,加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来华投资者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全球各地电子产业链上的诸多公司来华投资,从电子整机到PCB到CCL及上游原材料,例如目前在华东、华南甚至西南就有几十家港、台、日、美等外资或中外合资覆铜板制造公司,为在中国大陆的下游PCB公司供货或出口全球各地,成为大陆覆铜板制造业的主力,其中更以港、台资为主。
也正是因为中国覆铜板业投资结构的这种特点,在2006年,由于中国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整体的调整战略,业界曾担心中国的外资覆铜板公司,是否有可能移师东南亚其他地区,从而动摇中国覆铜板全球第一的地位。
笔者认为,上述担心在2006年时尚有一定道理。因为在当时已经有一些实际的迹象表明,一些公司已在为“移师”而开始工作。但是,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发展成为全球空前的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始,对全球消费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性化,2009年更是成为全球经济的灾难之年,而且对未来的恢复判断也不甚乐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举三十年改革开放累积的实力,全力救市。在宏观政策方面,与2006年相比,做出了很大修正,其举措和效果对全球的正面影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加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巨大,消费发展前景仍然乐观。所以本人认为,至少在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覆铜板业在全球的大国地位,不会有所改变。
二、中国的覆铜板业已完全融入国际化竞争体系
中国大陆从上世纪进入快速发展期后,由于上述投资结构的特点,其产品销售历来表现为大进大出(大量进口、大量出口)。下表2是有关部门统计的从2001年以来覆铜板的进出口数据,充分表明这种大进大出完全置身于国际消费的格局。
从表2可见,2003年以前,进口量一直为出口量的2倍左右,但从2004年开始,该比例一直在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1.5倍左右,由于进口价格大大高于出口,连年国际贸易一直呈巨额贸易逆差状态。
正是因为中国覆铜板工业多年来这种大进大出的状态,所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并未像有些行业那样引起大的震动和不适应。
近年来,尤其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中国覆铜板业由于历来出口占总销量的比例较高,受到的冲击更为巨大。面对困境,业界关于“国际化”的认识也在重新界定。现在较主流的看法是,国际化不一定必然与“出口”联系在一起,也不一定在国外。中国大陆众多的外资和中外合资的PCB公司,为其供货实际上完全是在参与国际竞争,即使纯内资企业的市场,能够提升其进口产品的替代率,当然也是国际竞争的结果。这种新的认识,也可以认为是中国覆铜板业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三、环保和节能问题得到空前重视,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覆铜板业界外部甚至部分政府官员,对覆铜板工业的环保和能耗问题有一定的误解。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覆铜板制造过程中有废气排放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也存在有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移师中国的实例。但是笔者认为,覆铜板业的大批外资在中国投资,主要目的在于就近向已经在大陆地区投资的下游PCB客户供货,以及大陆地区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还有大陆地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等促成。
至于覆铜板制造过程的废气排放和能耗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几年来,至少出于降低成本考虑,绝大多数公司都采用了废气回收燃烧技术,第一解决了废气中的有机气体排放;第二,废气燃烧的热能重新用于上胶机烘箱的加热,有些废气焚烧炉当上胶机达到一定的车速后,可以完全不向焚烧炉中投入其他燃料。去年以来,又凧??了新型焚烧设备,可以使排放气体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加有利于环保。据CCLA对部分企业数据的测算,2008年覆铜板的万元能耗约为0.1225吨标准煤/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其中玻璃布基覆铜板制造公司的能耗较纸基覆铜板制造公司的能耗更低一些。这一数据远远低于目前中国GDP的万元能耗。
关于液体废弃物排放问题,对于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而言,除了冷却水外,基本不存在液体废弃物。特别是近年来覆铜板的压制工序一般都抛弃了蒸汽加热、水冷却系统,代之以油循环系统,既保证了层压系统的温度稳定控制,又解决了蒸汽不可回收等一系列能耗问题。对于酚醛纸基覆铜板而言,有些公司的酚醛树脂由专业公司供货,有些公司即使自己合成,其母液均采用集中回收,供给专业公司回收利用。
现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覆铜板制造大公司,已经远非二、三十年前覆铜板制造厂的旧貌。不可否认,有些地方仍然存在问题,但问题的根源不是不可解决,而是与当地的监管不力相关。
最近,国家环保部正在制定包括覆铜板在内的电子专用材料气体、液体废弃物排放新标准,从指标体系和指标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处理国际纠纷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覆铜板工业成为大国和大进大出的国际贸易状况,进入本世纪后,国际贸易纠纷也开始出现。2002年,印度覆铜板制造商GPEL公司对亚洲数个国家(地区)其中包括中国覆铜板公司在内的对印出口提出反倾销申请,2007年美国Isola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申请,对包括中国广东生益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数家覆铜板制造公司发起“337”调查。
对印度的反倾销案,当时业界涉案企业多以印度市场太小而未应诉,致使印度商工部2003年6月做出了对中国大陆出口印度覆铜板征收高达43.92%的反倾销税的初裁。在此之后的复审环节,上海南亚覆铜板有限公司提出复审要求,2003年12月印商工部撤销对该司的反倾销税,上海南亚最后胜诉。上海南亚在2003年时进入覆铜板行业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是很大,在业界属于新公司、小公司之列,但其应对国际纠纷的胆识和气魄很大,为业界处理国际贸易纠纷起到了带头和榜样的作用。
美国Isola公司的诉讼,是动用美国单边制定的所谓“337条款”,极具杀伤力,我行业广东生益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积极应诉,最后以Isola公司撤诉而终结,生益科技对美“337调查”案的胜诉,是我国涉及“337条款”调查后,为数不多的胜诉案例之一,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关注,被媒体誉之为“样板”,为业界在科技开发、赶超先进的过程中,如何注意尊重知识产权、制订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如何应对类似诉讼案件等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行业协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世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据悉将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称作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说明行业组织在经济运行中是否能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一个经济体、一个行业是否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
中国因为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大政府一统经济的机制。改革开放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政府职能在逐渐转变,各行各业普遍建立了行业协会,其宗旨目前界定为——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服务。这一界定,本身已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职能界定有很大差距。另外中国的行业协会存在各种情况,有些协会是政府机构撤销后所谓的“翻牌”协会,有些是挂靠在某个企业,无真正“独立”意义的协会。而中国覆铜板行业的协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覆铜板材料分会(CCLA),则是无挂靠、完全独立运作的所谓“草根”协会,除了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服务之外,别无其他权利和诉求。CCLA只有通过服务,积极有效的、热情的服务,为协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协会历来秉承努力为行业发展办实事的服务宗旨,开展各项工作。
本世纪以来,由于协会的努力,现在国家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政府,在制订有些政策、标准,审批有些项目,授予企业某种资质、称号、荣誉时,CCLA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CCLA也总是站在同时维护国家和行业利益的立场上,努力实事求是地反映行业意见。有些企业遇到了某些困难时,也总是想到向协会咨询,协会则是最大努力地收集各种信息,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协会还利用会议、网络、杂志等各种平台,实现行业市场、技术、政策等各种信息的交流。CCLA在中国覆铜板业的发展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行业市场化运作走向成熟的表现。当然,协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前提是国家进一步的改革。
六、中国覆铜板大而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1. 大而不强的表现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覆铜板制造、消费大国,但是中国目前还绝不是制造强国。这种大而不强的表现,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中国的覆铜板目前大多数是中、低档产品。在大陆投资的外资公司,一般只将中低档产品在大陆工厂生产,而将高档产品留在本国工厂生产。目前有几类制约电子整机产品发展的覆铜板如封装基板用覆铜板、高频微波用覆铜板、高阶HDI覆铜板、高可靠性挠性覆铜板、高性能金属基覆铜板等等,有的近乎空白,有的才处于研制阶段,这些高技术的覆铜板所需的原材料和有些制造设备,也处于不能满足要求的状态;相关的标准和检测手段不配套。其次在中国同时拥有研发人才、研发手段、研发机构、研发资金的大公司,为数极少。据Prismark统计的2008年占全球覆铜板产值81%的13家公司,属于中国内资控股的企业只有一家。
由于中国覆铜板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缺少,使中国覆铜板在全球所占的数量比例和产值比例很不相称,如按Prismark统计的全球覆铜板总量和总产值,与CCLA统计的中国覆铜板数量和产值数据计算,2008年中国覆铜板数量占全球比例为68.1%,而产值仅占50.5%。另外如表2所示,我国覆铜板国际贸易连年呈巨额逆差,也与进口产品中含有大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关。
2. 大而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目前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覆铜板在高Tg、高耐热、多层PCB芯板、适应欧盟环保指令的用于无铅焊接PCB的覆铜板、无溴无锑覆铜板等方面,都已在一些大公司批量化生产。
前面提到的几类高技术覆铜板,目前只在个别公司开始研制,CCLA也正努力使这些研制项目列入国家电子材料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年~20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中,相信在“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前边提到的中国覆铜板公司2008年涉案美国“337条款”看,一般认为是美国动用“337条款”的案例,正是表明在美国之外,已经有了接近其高技术的产品,这也是中国覆铜板开始改变技术弱国的一种征兆。
不过笔者认为,要想使上述几类高技术覆铜板的水平接近世界几家著名公司的水平,绝非易事。如果不能将这一举措上升为国家的计划行为,在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下协调动员全国许多领域、学科的力量,单靠目前覆铜板行业个别公司的力量,是很难达到目标的。但不管有多少阻力和困难,这一进程已经启动,相信中国覆铜板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世界强者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