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子业巨头三星近期做了一个决定:在全球停止使用8英寸芯片生产线生产存储类(DRAM)芯片,同时意欲将该公司拥有的12条8英寸及以下尺寸芯片生产线转让。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DRAM芯片制造商。知情人士透露,三星已与厦门市政府商谈两个多月,初步意向是向厦门市分别转让一条8英寸和一条6英寸半导体生产线。“设备连同产品、技术一起转让。”
三星并非唯一做此决定的韩国企业。事实上,另一家韩国半导体厂商海力士近日也正与广州市政府积极接触,意欲以5000万美金的“较低价格”转让旗下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
与此同时,在韩国电子业擅长的另一个战略产品领域――液晶面板业,三星和LG也在积极行动。记者了解到,三星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合作的总投资达22.5亿美金的7.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LG公司与广州政府耗资40亿美元的8.5代生产线,已经万事俱备,只待韩国政府的最后审批。
三星和LG的最新决策显示出韩国电子业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一种新姿态。在此之前,对于面板、半导体等电子产品核心部件生产技术进入中国大陆,韩国一直进行严格的控制。韩国电子企业的雄心勃勃,引发了日本电子及中国台湾电子业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在其带动下,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先进制造业,也开始加速在大陆的布局,一股新的产业迁徙大潮正在形成。
技术密集型制造加速转移
“金融危机将对亚洲电子产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个产业论坛上,当台湾《电子时报》主编黄钦勇抛出这个问题时,台下在座的产业人士议论纷纷,却对此感到莫衷一是。时隔大半年,答案已经揭晓:金融危机造成不同货币区的货币价格大幅变动,正加速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电子产业向大陆转移。
今年以来,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电子企业在大陆投资频繁。仅在液晶面板领域,就有三星在苏州投下的7.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LG与广州合资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日本夏普公司向南京市转让的6代面板生产线以及计划中的8.5代生产线,以及有台湾投资背景的昆山龙飞广电8.5代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额上百亿美金。半导体制造方面,以韩国和海力士为代表的企业则以“转移”为主,将其位于美国、日本等地区的8英寸及其以下生产线转向大陆。
与十多年前第一轮电子制造业转移不同的是,此次迁徙的产业历来均被视为“战略性产业”,属于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的上游产业。为了维持地区在此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和产业竞争优势,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对相关产业海外投资均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以三星为例,当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3条4代以下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2006年当长虹收购韩国等离子厂商ORION时,韩国国内关于核心技术外泄就引发了很大争议。
如今,日韩企业一改往日的保守风格,大举在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大陆,不禁引发了人们的猜想:此时放松技术外泄的警惕,这些企业背后的商业逻辑究竟是什么?
韩国LGD北京办事处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韩国上世纪90年代颁布了《产业技术流出防制法》,其中指出LCD、半导体是核心战略产品,这就是三星和LGD此前不敢到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开始掌握这些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的态度也开始松动。”
“在防止技术外泄问题上,我认为发达国家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务实。” 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顾问莫大康12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证明,即便先进工艺进入大陆进行生产,核心技术仍然被外方所掌握,国内产业无法获取核心技术。
不过,在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看来,不担心技术外泄只是表面原因,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同地区之间货币价格的变化,才是造成日韩产业加速向大陆转移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是金融危机一来,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这意味着欧盟和美国大幅减少对日本产品的进口,日本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下子被削弱。”罗清启说,从本质上看,产业的竞争其实是货币的竞争。日本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定价权,所以抵挡不住日元的升值。比较来看,中国不仅基础生产要素便宜,人民币价格也相对便宜,从产品出口角度考虑,日本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把相关的制造转移。
投资中国的另一个理由可能是关税。罗清启说,中国政府正在酝酿提高面板进口的关税,为了规避关税壁垒,到中国投资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日本夏普公司常务执行役员、海外营业本部长兼中国地区总裁菅野信行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夏普必须应对汇率变化带来的挑战。日本企业现在的竞争对手是韩国和中国企业。如果继续维持“日本制造、中国销售”模式,就难以规避汇率风险、高劳动力成本、高基础设施成本等不利影响,从而在竞争中落败。这也是夏普近期决定将二手6代面板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