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索尼对OLED电视的态度还是讳莫如深,它曾计划今年推出27英寸OLED电视,但被取消了。OLED真的离我们太远了吗?
就在人们猜测索尼对OLED到底抱着怎样的取舍态度时,最近,一份“索尼2010-2011年内部官方资料”透露,OLED电视再次被列入索尼的新品计划中,号称“ZX”系列。索尼于2007年推出11英寸的“XEL-1”OLED电视,也是全球首台OLED电视。索尼对OLED投入重金,也因此被描述成,“错过液晶而豪赌OLED的一家电视厂家”。
看似不错的现状
被OLED折服的电视厂家,不止索尼一家,三星、LG、夏普、先锋、三菱电机都是OLED的拥趸,其中三星一直是OLED面板出货量最大的企业。在索尼透露内部资料的前几天,LG全球同步上架了15英寸OLED电视。LG甚至坚定地表示,2011年将会推出30英寸OLED电视,2012年推出40英寸OLED电视产品。这家公司同时还预测,到2016年,OLED面板的价格会与液晶面板售价保持一致,OLED将会得到全面普及。 DisplaySearch也给予乐观的估计:全球OLED产值将从2008年的6亿美元,按每年33%复合增长率成长,到2016年,整体产值将达到 62亿美元。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自发光的显示技术。与液晶技术相比,OLED具备面板厚度更薄(薄至1毫米)、对比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更节能(功耗不到液晶的2/5)、更轻(重量不到液晶的1/3)的特点,而且不存在可视角度的问题。
更超前的预期是,未来的OLED显示屏可以折叠、弯曲,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或者装在口袋里,也可以镶嵌到你的衣服上,不显示时和衣服融为一体。所以,OLED的应用市场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几乎被公认为是液晶的直接替代者。
不过,相对于液晶显示技术,OLED并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良品率较低、成本高、很难实现大尺寸等。这很像液晶的初始阶段,投入就像无底洞,回报却遥遥无期。
在国外电视巨头的眼里,OLED的绽放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对于在显示领域总是亦步亦趋跟在后面的中国显示产业来说,OLED的发展将不止是时间问题,还有最需要解决的产业化抉择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推出任何OLED电视,也缺乏有实力的带头企业,彩电厂家中仅长虹开始建设小尺寸量产线。整体来看,产业整合力量明显欠缺。此时就需要大企业的果断抉择。
维信诺公司创始人邱勇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依靠自主技术建设一个全球领先的显示产业
中国彩电厂家在做什么呢?11月16日,TCL宣布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双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建立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据了解,创维也正积极与LG展开谈判,意欲投资到LG在广州的面板生产线。
中国在建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就已多达7条。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在未来的几年里,电视市场还是液晶的天下。据Display Search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达1.27亿台,较2008年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236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19%,预计2012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88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届时中国市场份额将达 21%,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消费市场。
就像创维集团CEO张学斌所说,“我们不可能为了未来,放弃现在。”所谓未来,他指的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比如OLED。
对中国彩电厂家来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创维一年的销售收入约50亿元,如果将其10%的收入用到研发投入中(这几乎已是最大值),那么也只有5亿元。要知道,建立一条8.5代线需要的资金是250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日韩企业的大规模收入占尽了便宜,比如三星去年的收入达960亿美元,10%就是96亿美元。
即便如此,中国对“未来显示技术”的追求并未裹足不前。2008年,有两条OLED小尺寸面板量产线在中国推进:维信诺公司与昆山政府合作建立的生产线在10月实现投产;长虹收购韩国ORION OLED公司之后耗资7.05亿元的生产线在成都破土动工。长虹的方式,与当初台湾友达进军液晶面板生产的方式,极为相似,都是通过收购完成技术的基础积累(友达收购的是IBM一家液晶公司)。事实证明,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方式,是可以成功的。
维信诺公司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即脱胎于高校,然后成立公司,自己寻找投资,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始艰难的产业化历程。维信诺公司的创始人是清华大学邱勇教授,他还是国家“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13年前,邱勇果断地选择了OLED产业。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依靠自主技术建设一个全球领先的显示产业,而不是像显像管、液晶因为核心技术缺失那样永远跟在别人后面。